365bet投注网  > 林业资讯  > 林业大事件

对生产力理论的重大发展

设置字体大小:【 】 【打印】 【页面调色板  发布时间:2014-11-26


                                      对生产力理论的重大发展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重大战略思想
                                               国家林业局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审议、视察海南、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等多个场合反复强调:"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这一重要论述不仅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是全党和全国人民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行动指南,而且从思想和理论的高度深刻揭示了生态环境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是对生产力理论的重大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论述对生产力理论的重大发展,首先体现在该论述蕴含的"生态环境生产力也是生产力"的思想,传承和发展了"自然生产力也是生产力"的马克思主义观点。
  众所周知,地球表面是人类活动的场所,这里存在着人类生活的两个高度相关的世界,一个是由社会圈、技术圈和智慧圈组成的人类社会,一个是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组成的自然界。根据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在人类生活的这两个世界中,同时存在着社会物质生产过程和自然物质生产过程,并相应存在着推动这两种物质生产过程的社会生产力和自然生产力。也就是说,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与自然生产力相互作用的统一体,它不仅仅指社会生产力,还包括自然生产力。正如马克思曾经指出的: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任何一个水平上,社会物质生产过程不仅包括人的生产活动,而且包括自然界本身的生产力。(《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00页)简言之,自然生产力也是生产力。
  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始人的马克思把自然生产力也视为生产力,是有充分科学根据的。这是因为:社会物质生产和再生产来源于社会物质生产力和自然物质生产力的结合,如果没有自然物质生产力,社会物质生产和再生产就无从谈起;社会物质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包括自然物质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甚至在社会物质生产中的人类劳动的间歇期间,作为自然物质生产的物理过程、化学过程和生物过程等过程仍在发生作用;在社会物质生产过程以外,自然物质生产过程提供的物质产品在满足人类需要方面具有同人类劳动产品一样的价值。
  令人遗憾的是,长期以来"自然生产力也是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观点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应有重视。在传统主流经济学的语境中,往往只承认人的劳动产品的价值,不承认自然界即自然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资料等生态产品与服务的价值,因而只承认社会物质生产和社会生产力,不承认自然物质生产和自然生产力。在这种理论的影响下,人们一方面将地球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的各种自然资源视为无价和无限,另一方面又认为自然环境的自我调节和自净能力是无限的,其承载和接纳人类生产生活废弃物的能力和容量也是无限的,从而不断加剧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和无节制地向自然环境排放废弃物,结果造成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等一系列生态和环境问题,乃至出现全球性的生态和环境危机。
  正是在全球性生态和环境危机日益凸显的大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适时提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科学论述,不仅使人们看到了人类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遏制全球性生态和环境危机的新的希望之光,还使人们透过该论述蕴含的"生态环境生产力也是生产力"的深刻思想,看到了"自然生产力也是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观点的真理之光。
  这是因为,从现代生态学的视角看,马克思所说的"自然界本身的生产力"就是"自然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也可以简称为"生态生产力",这在生态学理论日趋成熟的今天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只是在马克思所处的那个年代生态学还没有诞生,因而在马克思的著作中还没有出现"生态系统"或"生态"的用语。而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生态环境"即生态与环境,是包含了人类赖以生存、从事生产和生活的地球表面的各类生态系统及其环境、资源在内的所有外部条件的,正是生态学语境中"自然生态系统"的应有之义。这就不难看出,习近平总书记论述中蕴含的"生态环境生产力也是生产力"的思想即是"生态生产力也是生产力",它同马克思提出的"自然生产力也是生产力"的科学含义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只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人类面临全球性生态和环境危机的今天所揭示的"生态环境生产力也是生产力"的深刻思想,比马克思当年提出的"自然生产力也是生产力"的观点更具当今时代的特色,更具现实指导意义。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习近平总书记的科学论述传承和发展了"自然生产力也是生产力"的马克思主义观点。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论述对生产力理论的重大发展,也体现在该论述蕴含的"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能力也是生产力"的思想,深化和丰富了"生产力"概念的内涵。
  长期以来主流经济学界一直把生产力定义为"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得物质资料的力量"或"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力量"。据此,人们通常把生产力归结为人对自然界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强调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力量。事实上,自工业革命以来,在整个工业文明阶段,人们都是这样理解"生产力"概念的含义的。
  基于对"生产力"概念的这种理解,人们一直将自己置身于自然界之外,甚至凌驾于自然界之上,把自然当成异己的力量,把发展生产力作为人类向大自然索取的单向活动,而无视大自然向人类提供各种产品与服务的意义以及自然生态系统自身的承载力,无视人类保护和改善自然界提供产品与服务功能的意义。其结果,是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取得了日新月异的巨大成就,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也得到极大提高,但自然生态系统却遭受到日益严重的破坏,造成各类矿产资源、水资源和土地资源耗竭,森林与湿地面积锐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加剧,空气、水和土壤严重污染,生物多样性日益减少,酸雨危害加重,臭氧层破坏和损耗,全球温室气体增加导致气候变暖等一系列愈演愈烈的生态与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了人类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们物质文化生活质量的可持续提高,乃至直接影响到人类自身的健康。事实证明,这种对"生产力"概念的传统定义在实际上是不可行的,也是不可持续的。
  而且,从哲学的观点看,这种对"生产力"概念的传统定义也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的。这是因为:
  第一,既然生产力表现人对自然的关系,它就不仅存在人与自然对立的一面,而且存在人与自然统一的一面,即:一方面是人对自然界的利用和改造,另一方面又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同时保护和改善自然,通过人对自然的调节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使自然界更适合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更好地满足人类生产与生活的需要。
  第二,生产力作为人的主体能动性的主要表现是通过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实现的。自然生态系统结构的完整性和功能的可持续性是这种物质、能量交换的前提和基础。人类只有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同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才能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获得必需的、可持续利用的物质、能量和自然环境。
  因此,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全面、完整地理解生产力概念的科学内涵,应该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保护自然、改善自然,从自然界永续获得物质资料的力量"。换句话说,不仅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力量是生产力,保护和改善自然的力量也是生产力。
  必须指出的是,基于生态学语境中"自然界"即"自然生态系统"的认知和前述习近平总书记所称"生态环境"即"自然生态系统"的理解,这里所说的"保护和改善自然的力量也是生产力"的思想,与习近平总书记论述中蕴含的"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力量也是生产力"的重要观点,其含义是完全一样的。
  由此也就可以看出,相对于既有的"生产力"概念而言,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观点确实赋予了新的科学的内涵。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是对"生产力"概念的丰富和发展。
  还值得指出的是,习近平总书记论述中蕴含的"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力量也是生产力"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也体现了人类对自身面临的全球性生态和环境危机的觉醒及正确应对危机的态度。正如《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宣言》指出的:"现在已达到历史上这样一个时刻:我们在决定世界各地的行动的时候,必须更加审慎地考虑它们对环境产生的后果。由于无知或不关心,我们可能给我们的生活和幸福所依靠的地球造成巨大的无法挽回的损害。""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是关系到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幸福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全世界各国人民的迫切希望和各国政府的责任。"
  这也进一步告诉我们,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不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也是顺应"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的世界潮流对全人类做出的重大贡献。人们有理由相信,在人类面临全球性生态和环境危机的今天,这一重要观点的提出对于推动人类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具有的重大理论与实践意义,必将随着时间的推移日益凸显出来。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论述对生产力理论的重大发展,还体现在该论述蕴含的"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的重要因素"的思想,强化和提升了人们对生态环境与生产力关系的认识。
  "人类在生产过程中把自然物改造成为适合自己需要的物质资料的力量,包括具有一定知识、经验和技能的劳动者,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以及劳动对象。其中劳动者是首要的能动的因素。"这是主流经济学对生产力概念的经典表述。长期以来,尽管人们对生产力概念的含义进行过许多有意义的探索,包括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为人们深刻理解生产力的科学含义提供了新的视角,但是对于生态环境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却少见有人提及。正因为如此,人们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往往把生态环境的因素抛之脑后,特别是有些地方、有些领域以无节制消耗资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导致能源资源、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我们在生态环境方面欠账太多了,如果不从现在起就把这项工作抓起来,将来会付出更大的代价。"
  正是在这种生态环境因素被严重忽略并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严峻形势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改善生产力"的科学论断,揭示出生态环境与生产力之间的正确关系,其中蕴含的"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的重要因素"的深刻思想,更使我们懂得了生态环境所涉及的方方面面无不与生产力密切相关。
  首先,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作为生产力第一要素的劳动者生存生活的前提条件。这是因为,根据人类生态学原理,人类的生存生活依赖于自然生态系统功能的持续发挥,以保证能源和养料的供应为前提。正如马克思所言:"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能够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而这里所说的"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无一不是来自于良好的生态环境,而且,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来说,"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它对于每个人都同样起作用。如果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譬如没有清新的空气、洁净的饮用水和健康的食物,劳动者的生存生活都将成为问题,更谈何发展社会生产力?
  第二,作为人类劳动对象的生态环境状况是决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这是因为,作为劳动对象的物质资源,不管是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还是以森林为主体的生物资源,无一不是来自于自然生态系统,即来自于生态环境。生态环境的状况如何将直接影响和决定生产力的发展。其中,全球的资源总量和全球生态系统的总承载力将决定全球生产力发展的极限;不同区域的资源总量和生态系统承载力将决定不同区域生产力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不同区域所处生态空间、拥有资源品种及其数量的不同将决定不同区域生产力发展的结构和布局,如此等等。
  第三,生态环境状况还是影响以劳动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这是因为,任何劳动资料只有在适宜的条件下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一旦缺乏这种适宜的条件,就将导致其作用的失灵。人们熟知的异常气象灾害导致相关区域某些劳动资料作用的失灵就集中反映了这一点。譬如,2008年初我国南方一些省(区)的冻灾,不仅导致高速公路严重冰冻、汽车无法开动、交通陷于瘫痪,还导致电力和通讯线路严重损毁、电力机车无法使用、工厂设备无法运转、居民生活用电中断和部分通讯中断;2009年我国华北、黄淮、西北、江淮等地15个省(市)遭遇连续3个多月的严重干旱,不仅造成冬小麦告急、大小牲畜告急、农民生产生活告急,还造成城市工业生产和城市居民生活用水等诸多方面的全面告急。
  综上所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论述,不仅以"生态环境生产力也是生产力"的思想传承和发展了"自然生产力也是生产力"的马克思主义观点,还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能力也是生产力"的思想深化和丰富了"生产力"概念的内涵,并以"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的重要因素"的思想强化和提升了人们对生态环境与生产力关系的认识。这对于主流经济学生产力理论的发展无疑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对于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更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努力贯彻执行。
信息来源:365bet投注网管理员 | 责任编辑:365bet投注网管理员